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总体来说海文考研培训机构总体实力中等,考生在选择培训机构的过程中,从以上三点进行考察和调研能够帮您选择更具性价比高的培训机构。高途考研在同行业内,无论是品牌影响力或者是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都受到广大学员的信任和青睐。  2.参加培训的课程数量

湖北文理学院简介

【学校概况】 湖北文理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7月,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办学思想】学校坚持综合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基层、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彰显为事业发展主线,大力推进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等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有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工作,累计培养文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研究生近400人,其中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全程联合培养研究生150余人。

【学科科研】学校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16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9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力支撑医学学科快速发展。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3项,省部级项目3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6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授权专利数量居全省高校十强。

【师资队伍】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8个,现有教职工1490人,专任教师952人;教授114人,副教授292人,博士学位教师279人、硕士学位教师521人;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聘任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和本校聘任的硕士生导师共140余人,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等荣誉(客座)教授150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校园文化】学校校园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校训,大力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和“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运动校园建设。“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周末志愿服务”等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格桑花”援藏支教团队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被中宣部评为“最美支边人”。学校团委是高校系统唯一入选首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开放办学】学校坚持与地方共生共荣,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全面服务襄阳“双百行动计划”,与襄阳市及所辖县(市、区)建立密切的校地合作关系,各类合作项目有效实施,积极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交流学习,中外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有序开展,师生出国(境)培训游学规模逐年增长。

【发展目标】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人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一主两副多极”及“一芯两带三区”重大发展战略和襄阳“一极两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振奋精神,担当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向着建设以交通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数据更新截止:2020年6月30日)

一、

学位点与专业方向介绍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语言文学

培养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培养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1998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以下五个二级学科招生方向

(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一、当下语言生活与语言状况研究;二、方言研究;三、语言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当下语言现象解读、区域方言与语言保护、区域语言文化等比较优势。本学科方向教师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襄阳成语例释》《特征结构及其汉语语义资源建设》《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表达手段研究》等著作。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领域:一、地域历史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二、地域文学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三、简帛文献整理与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地方志整理与研究、襄阳民间文学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简帛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比较优势。本学科方向教师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枣阳县志》(乾隆版、咸丰版、同治版、民国版点校)《天顺襄阳郡志》(点校)《历代文人咏襄阳》《简帛医药词典》等著作。

(三)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中国古代辞赋研究;二、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三、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特色与优势:学术领域稳定,在宋玉辞赋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文体批评研究、乐府诗研究、襄阳唐代诗人群体研究、明清诗词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方向教师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出版《宋玉研究资料类编》《宋玉批评史论稿》《中国古代戏曲文体批评研究》《孟浩然新考》等著作。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二、中国抗战文学研究;三、影视传播研究。特色与优势:在鲁迅研究、莫言研究、襄阳作家群体研究、抗战诗歌研究、影视传播策略研究等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方向教师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小说鉴赏与研究》《当代襄阳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汉水流域诗歌研究》等著作。

(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要研究领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二、比较诗学研究;三、外国作家作品研究。特色与优势:已形成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中外当代文艺美学大家比较研究,易卜生、海明威、梅里美研究等特色领域。本学科方向教师近五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元典的文学维度——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研究》《海明威研究》等著作。

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以下办学特色

(一)培养目标明确。学位点坚持正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师资队伍稳定整齐。学位点拥有导师18人,其中博士13人,教授12人,专任教师35人,导师和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呈年轻化态势,具有强劲的学术冲击力;同时获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个楚天学者岗位,聘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2 名、“彩虹学者” 1 名、“隆中学者”1 名、学科建设顾问 2 名、客座教授 12 名。

(三)学科平台高端。学位点现有省级以上学术研究平台 2 个(鄂北区域发展研究基地、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校级学术研究平台 6 个(宋玉研究中心、孟浩然研究所、唐诗与襄阳研究所、刘秀研究所、语言信息分析与舆情研究中心、区域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会挂靠学院。

(四)学术成果丰硕。学位点近五年共主持科研项目国家级16项,省部级18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15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

专业学位硕士点

一、社会工作

培养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司法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培养单位:政法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建于2008年,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人才培养改革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开始校企(地)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2015年成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和首批立项硕士点建设专业;先后有7名专业教师在省内其它高校兼职指导硕士生、5人获国家社会工作师证书,投资近200万的社工专业实验室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2018年5月,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生、培养。综合实验教学设施完善,建有社会工作综合实验中心,内设社区工作室、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多媒体室、沙盘室和宣泄室,建有现代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图书资料室专业纸质类藏书丰富,建有研究生阅览室、学习室。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积极探索并建构了特色鲜明的社区、司法及青少年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跨学科教学团队,搭建起校地企三元联动人才培养平台,推进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位点所在政法学院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生导师24人(高校导师:14人;校外兼职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博士教师11人;同时聘有“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等为“隆中学者”特聘教授。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2人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聘有校外社会工作实务兼职教师20余人。在襄阳、深圳、上海、武汉等地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6个。经过多年探索,形成“校地企三元联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CSSCI或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0余部,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或党政部门采纳的咨询报告10余篇。

二、新闻与传播

培养方向:网络新闻传播

创意策划与影像制作

数字记忆与文化传播

培养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5年获批湖北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8年在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目前,广播电视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闻传播实验类课程群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襄阳广播电视台实习实训基地为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闻学概论》1门。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其中学界导师9人,业界导师6人,专任教师24人;有媒体工作经历的老师10人,就职于湖北电视台、光明日报社、襄阳广播电视台、襄阳日报集团、文汇报社等单位,工作经验丰富;硕士研究生导师都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士9人,硕士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11人。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面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产业,以网络新闻传播、创意策划与影像制作、数字记忆与文化传播三个方向为依托,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能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技能与方法,既具有采、写(制作)、编、评能力,同时又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的三个培养方向高度契合专业与行业发展趋势。一、网络新闻传播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网络新闻和网络传播,通过采、写、编、评等网络新闻实训,培养新媒体编辑、记者,开展网络传播研究,为民间文化网络传播提供理论和对策。二、创意策划与影像制作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创意策划和影像制作,围绕文化产业需求,策划专题片、广告片、电视节目、动漫,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作微电影、纪录片、宣传片,凸显地方特色。三、数字记忆与文化传播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基于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的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主要聚焦于区域民间艺术、方言、文学等。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术研究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重视和加强实践实训教学,采取校企全程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双导师制的同时,成立研究生培养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方式多元化,由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制度、资格论文等构成。

三、机械

培养方向: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测控培养方向

培养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点

(1)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匹配;(2)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3)新能源汽车测试及可靠性;(4)汽车零部件轻量化;(5)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6)泡沫塑料成型技术及机理研究。

学科平台及科研成果

学院与区域企业共建有国家级平台2个,拥有“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电动汽车测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规格的专业实验室,各类实验室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6500余万元。并与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国家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查中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12个。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获批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29项;授权专利18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123篇,其中SCI收录28篇,EI收录13篇,核心论文57篇;获批教育部、湖北省等奖励9项。学院与襄阳区域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服务)合同168项,技术合同金额达6000多万元。

培养方向:2.制造装备集成及控制方向

3.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

培养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点

1、制造装备集成及控制(1)装备数字化及系统集成;(2)机器视觉技术;(3)机器人技术;(4)智慧机床误差补偿与控制;

2.、数字化设计与制造:(1)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2)精密/微纳制造;(3)绿色制造工艺;(4)泡沫塑料成型技术。

方向优势

1)依托襄阳汽车龙头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支柱产业,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装备集成、数字化设计等领域展开合作,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机械工程专业紧密对接当地龙头及支柱产业,与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干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产品优化与制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技术合同77项,合作经费3000多万元。并与上述企业签订了协同育人协议,建立了多个联合培养基地;

3)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开展了多年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具有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先后聘任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2014-2018年入学研究生145人,已培养135名硕士生,其中选送3名优秀研究生赴丹麦、瑞典留学,3名研究生读博。

培养方向:4.新能源材料研究与开发方向

培养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点

(1)高性能锂电池材料研究;(2)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与开发;(3)车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开发;(4)有机功能小分子设计与合成。

学科平台及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襄阳市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平台,拥有汽车用环保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实验室面积96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4000余万元。与襄城经济开发区、襄阳泽东化工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天鹅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二、

研究生导师

导师名单

社会工作研究生导师风采照

董庚

何晓红

刘天娥

罗学莉

王礼刚

王翔

王正宇

夏国锋

张樊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导师风采照

刘群

陈波

王丹荣

马婷婷

张彦林

胡小林

刘刚

唐明生

王海燕

张治国

陈晓燕

尚炜

高新伟

朱佩弦

秦军荣

方成慧

李定清

雷礼锡

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导师风采照

姜小凌

刘群

胡小林

管文娟

王丹荣

陈波

秦军荣

唐明生

谷琼

上滑查看更多

机械研究生导师风采照

王中任

明兴祖

陈国华

朱文利

李波

刘海生

刘德政

秦涛

刘祯

汪云

吴华伟

丁华锋

聂金泉

张海军

张华

梁英

鲁俊

戴高鹏

占丹

吴钊

杭波

陈仕军

梁霄

唐波

周伟刚

上滑查看更多

想要了解更多导师风采

点击下方链接哦~

http://yjsc.hbuas.edu.cn/xwgl/dsdw.htm

三、

研究生风采

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合影

研究生获“杰瑞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座谈会

校运动会研究生代表队

研究生党员参加“主题党日”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湖北文理学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教育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学习网 »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